周边城市 关注微信

北京服装圈

时装周上谁还在看这些文字?观点评论急着出圈

[复制链接]

2022-5-1 10:07:06 3695 0

软妹属性 发表于 2022-5-1 10:07:06 |阅读模式

软妹属性 楼主

2022-5-1 10:07:06

如今,无论是否被邀请进入时装品牌每季时装秀的现场,没有谁担心会错过了秀场里发生的新鲜事。在秀场里,摄影师的照片、视频、编辑们发的Instagram和朋友圈,没几分钟就能传遍全球。对业内人士来说,每一季的秀场评论与报道,还是时装行业多年不变的“传统”之一。不管是分析设计师当季的创新,解释品牌引用的文化参照、典故还是灵感来源,还是结合品牌与集团的表现,行业人士依旧期待阅读来自Suzy Menkes、Tim Blanks或Cathy Horyn等知名评论员的文章。  

“以前的时装秀,只是开放给顶尖的媒体人、等等,现在更像是一场网络传播的全民娱乐活动、品牌的营销活动,”《Vogue服饰与美容》副出版人唐霜在3业内以犀利到位的时装评论闻名,她对BoF解释道,“高级时装的受众以前只是一小部分人,现在则是广大的中产阶级,是大众。”“所以参加时装秀的媒体专业人士也不一样了,过去是很少的一群人。毕竟从前的时装媒体也少,仅限于发源地的这么几本杂志的编辑,现在是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系统,而且也不仅限于纸媒,”她说。唐霜说,最初的秀评,由于缺乏数码相机这样的即时图片传播工具,更没有秀场全景和时装细节图片展示,所以文字主要是辅佐图片的“描述”,就像当时秀场也没有音乐,有的是对每个Look的详细语言描述。后来,时装逐渐就演变成与文化结合的多维度表达,时装评论不再仅限于描述,有了更多的专业观点,评论员如今主要是表达自己对这一季某个品牌时装的理解、观察和判断。提供灵感来源和秀场分析解读的人,不只是评论员和记者。Instagram账号@Pam_boy主理人Pierre A. M’pelé认为,时尚媒体和他们的受众之间还存在着空白。这里说的“受众”,指的是更广大意义的时装爱好者或潜在的消费者。“我会避免自己做得太小众。时装是一门普世通用的语言,每个人都能读懂,”M’pelé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。  

他还说,自己想实现的“真正的时装新闻”,如今的时装媒体做不到。新一代评论员和记者什么样M’pelé自称是时装新闻记者,他点评时装的形式主要是截屏知名媒体的秀场评论,再在帖子下方进行评论,或是截屏与业内人士和关注者的私信对话,再辅以评论。去年,他甚至还推出了名为“截屏”的纸质刊物。这种时装评论,搭配对品牌举措的点名监督、以“时装文化梗”(Fashion Meme)为主题的幽默配图,类似还有知名度更高的@Diet Prada。这些账号的主理人都曾说,自己发布内容的出发点不是品牌,而是努力服务自己身份多元而广布的社群成员。中国本土的时尚新媒体磁器(@磁器Ch)也正在努力将现场报道,与风格鲜明的本土时装故事结合起来。磁器的公众号的三大板块就包括“时髦现场”,主要是上海时装周的秀评与报道。磁器主编何智介绍道,他们从2015年4月开始首次以平台身份报道上海时装周,编辑部创始成员都有海内外时装周报道或评论经验。“秀评或是时装周报道,是要提供给读者一些新的信息,和一些新的观点。报道者需要有同理心,能够了解读者想要知道什么,也需要有好奇心和探索欲,在秀场去努力发现好看的、有趣的东西,只要拥有这些品质,并能够清楚地表达,这个报道就已经足够有意思了。”  

何智并不以时尚评论员自居。“我距离设计师太远了。到现在为止,我也不认为我对这个行业有足够了解,我不了解他们的苦痛,也不应该去指摘他们的不足,”他说。他认为,专业的时尚评论人要在专业上高于设计师,才有资格评论。“‘高于’的意思是,你看过足够多的设计师的成功和失败,你给出建议的时候至少应该做到见多识广,”何智认为,“作为一个评论员,只能告诉他们将来多种多样的可能性,而不能做决定,因为其实你根本没有办法对你的判断负责。”时装秀在“破圈”,但权威只在圈内磁器在上海时装周期间,对大量的设计师品牌发布全面报道,以微信公众号图文的模式为主。时装周期间,时装周的主办方与品牌一起,如今都希望用体验“破圈”,除了对公众开放,还在以Vlog短视频进行传播。以个人审美与拍摄风格为卖点的Vlog,关注点更多放在参加时装秀的“人”,而非衣服本身,这实际上构成了时装周秀评与秀场报道的“民主化”侧面。  

今年4月的上海时装周期间,一位叫“Miss烧饼”的时装博主(@玩穿搭的大饼)也发布了一则Vlog,记录了在秀场、快闪店、Ontimeshow展会等活动之间穿梭的过程。她将当日穿搭、不同活动与地点之间的转换、秀场掠影和短评剪辑成Vlog,将时装周相关的活动,变成了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。北京的香蕉视频,则更多是以参与时装秀的明星艺人的视角看秀,最新几期包括在纽约时装周期间为中国女装品牌Lily走秀的意见领袖@辣目洋子。这段Vlog拍摄了她在纽约秀前试装、化妆做头发的环节,这或许算是一种轻松易懂的时装周“幕后故事”报道,参与其中的可能有崔丹这样的时装圈内资深人士,也有Vlogr本人,及其好友或助理等Vlogger观众可能更熟悉的面孔。  

另一种“民主化”时装秀评,受众介乎专业读者和大众之间,面对的是更广泛的时装行业人士,与精通品牌历史的时装爱好者。这部分评论人不会花太多时间介绍具体的秀,更多是针对行业热议话题发表意见,与同好者讨论,将微博或是微信打造成具有个人色彩的内容输出渠道,穿插更有趣、更易阅读的碎片化的观点和评论——这也有别于上一代擅长考据、撰写长文的时装博客作者。Mars Jiang是一位在巴黎工作与生活的时尚公关,他更为人知的身份,可能是坐拥15万微博粉丝的@Mars业余时装评论。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写过专业的秀评,“都是平时在微博发一些非常不客观的‘读后感’”,谈到“造时装梗”,他说,“我一直喜欢看图说话,平时就瞎发,主要是自己觉得好玩。”但他坦言,自己不怎么了解或关注@Pam_boy这样的Instagram博主,也不觉得类似@Hautelemode的表达很讨喜。  

问及时装秀评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,他的回答是,“专业的时装秀评还是必须的。作为普通读者的话,我觉得《纽约时报》、The Cut等媒体的评论可读性还是蛮高的。”“秀评,或者秀场报道对品牌还是蛮重要的。现在人人都是时装精,都可以在网上发表意见,今天谁谁又抄袭了,明天谁谁又炒冷饭了,不管好坏,也是话题,”他站在时尚公关的角度说。“我个人觉得并没有绝对的客观公平,都带有主观色彩,只是多和少而已。专业时尚媒体的秀评当然要相对客观点,不好得罪品牌嘛。如果是自媒体,当然还是希望比较有个人风格,并不觉得哪个更必要,”他说,“但是自媒体收了品牌钱,要怎么保持一贯风格,这个问题也很难。”而在唐霜看来,一篇评论是否能成立,与其效力的媒体和品牌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很大关系。“首先要说的是,时装评论本身就只存在于报纸这种媒体,时尚杂志会诞生传奇编辑,但通常不会有什么时装评论人一职。”她表示,相对于同样看秀并进行报道的时装杂志编辑,这部分评论员供职的报纸,相对不那么依赖奢侈品广告主,“所以这些人可以比较自由地发表观点,传统的时装杂志依赖奢侈品广告主,他们比较多着力在先锋的时装视觉上,不太可能读到什么很犀利的批评。”“自媒体如果盈利模式还是类似传统时尚杂志,那他们发出来的声音是一样的,”她说,“不是说秀评是高高在上的东西,但为什么我们还尊敬这些报纸体系的评论员?一部分还是他们新闻媒体的基因。自媒体想要真实地发声,本质上也是违背他们的盈利模式的。”“时装秀评从来就不是要为了受欢迎,‘受欢迎’和‘有权威’不是一回事,”  

唐霜说,业内人士要全面地看一场秀,时装博主极度碎片化的文字表达和图片分享,对业内人士的帮助和参考不大。“你真的会用@DietPrada去类比Tim Blanks吗?我觉得这个不成立,不是说Diet Prada出来了,就冲击了Tim Blanks的权威,”她说,“比如一个典型的中国时装媒体人士,会打开微信去看他写的评论,同时也会看看Instagram上的博主,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。”下一代Tim Blanks在哪里?如今在西方主流媒体供职的知名评论员人数上依旧不多,能够在业内受到敬重的Alexander Fury、Anglo Flvento等“年轻中坚力量”似乎就更少一些。但对中国本土是否有可能诞生行业权威的下一代时装评论人,唐霜对此并不乐观,“首先中国没有西方这样的报纸体系,你如果不依托报纸这样的平台,又是一个人,在国内这样的‘人情社会’,会很难。”  

在中国,时装秀报道多数诞生自杂志的“时尚编辑”而非“评论员”之笔。以时政、财经、商业为主流的传统媒体也有少进行时装秀报道,或邀请评论员严肃地讨论和分析时装发布。真实的声音或许也有可能诞生于独立的博主自媒体,平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保护独立评论员的声音。磁器的何智提到,他们从开始报道时装周至今做过很多调整,从早期带有强烈的创始成员个人风格,到后期更趋于中立。“因为当团队越来越壮大,保持每个人都交出及格的作业,比让大家‘放飞自我’,更利于一个集体的壮大和生存。”“平台化运营成熟更追求客观中立,并且从底层不断统一媒体的调性,输出价值观,”何智说。谈及培养新人,他说:“有很多东西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培养的,根本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机会,我觉得要写出有深度的东西,是需要对一个事物的观察有足够长的时间,和足够大的体量。”27岁的孙润洲是一位住在巴黎的社会学博士生,课余时间给时装博主Diane Pernet的博客A Shad View on Fashion撰写英文秀评。尽管自己不是时尚设计或时尚新闻专业出来的,这位多年的时尚爱好者说,在工作中撰写秀评,可以帮他全方位地学习时尚。“第一次见到Diane,我第一个问题就是请教怎么写秀评,”孙润洲说。Pernet给他的建议也是阅读Blanks、Menkes、Fury以及Robin Givhan等人的评论。“更重要的是,编辑在实际的报道写作过程里进行指导和把关,”他说。他平时还读Vanessa Friedman、Sarah Mower等人的评论,也读唐霜的文章。“好的秀评也挺需要旁征博引的,有些秀评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……就算上升不到文学价值,但至少也是知识性的。”“  

但秀评不是随便发挥想象力就可以写的,就算有公关稿,你也要做很多功课,”他说,“就搜集资料做功课而言,你要横向或是纵向的知识都涉猎。比如你要写某个设计师怎么做的,至少要了解与他同类型、同风格的,甚至同国籍,或同时代的设计师。”随着越来越多有志进入时装媒体的从业者,越来越早地进入国际时装体系学习,积累工作经验——以欧美为主的国际时装体系,或许也是培养下一个中国“Tim Blanks”的摇篮。“你看在时装秀场,这些所谓最传统的评论员到现在都还是坐在第一排,这本身就说明一些东西,”唐霜说,“不是所有东西都要被娱乐化的,它们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业内的人还是需要这些声音。  

来源:bof  作者:Aijing Wa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